新世紀臺灣人文學研究

研究計畫群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計畫群 navigate_next 相關文獻與資源
計畫成果
「翻譯對白」專題演講
2025/03/21

翻譯對白
講者: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 紀蔚然教授
時間:2025年3月21日(五)16:30-18:20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學館104教室
側記人員:成懿涵
參與人數:30


紀蔚然教授於本次講座中,以「翻譯對白」為主題,探討戲劇對白的翻譯原則與挑戰,並以經典戲劇文本為例,解析對白在不同語境下的轉換方式、該注意的層面、中英文的差異。紀教授首先強調,翻譯對白的理想狀態應建立在對文本的全盤了解上,包括主題、細節、整體結構、人物的身分地位、背景脈絡,最好是要能感覺到這個劇本就像自己寫的。例如,Caryl Churchill的《心之所欲》的開場對白看似非常簡單,但情節的變奏都圍繞著這個相同的對話。因此,若沒有全盤了解劇本的內容,就容易翻不出對話的韻味或隱含的意義,除此之外,也應該要找出一種翻譯適用於不同的情境,而不是為每一種情境換一種翻譯。紀教授認為劇本的開場是很重要的,他以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中的開場“Nothing to be done.”為例。翻譯時應該注意原來的句型,包括字的順序不應隨便調換,尤其是第一個字通常是最重要的字,更要考慮到全劇的主題。因此可譯為「無事可做」,但若考量到表演性及聽覺效果,「沒事可做」可能較利於表演。

 

透過這兩個例子紀教授總結了現代戲劇的特色:對白往往具有高度的結構嚴謹性,細節是為了支撐全局,前後呼應,形成一個蛇自咬尾巴的環形結構,開場更是濃縮了整部劇的關鍵。教授又舉了《玩偶之家》、《動物園的故事》、《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劇作為例,印證開場段落在現代戲劇的重要性。除了開場的重要性,紀教授也提到中英文的差異,其中之一就在於角色名稱,英文的名字常常藏有宗教或歷史的意義,或是一些雙關意義,而中文就比較難做到,容易太明顯、弄巧成拙。


下半場的講座中,紀教授更進一步的強調翻譯時應以不改文字順序為原則,以余光中翻譯的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及教授自己翻譯的版本做比較,雖然不改文字的順序可能要犧牲詩的押韻,但可以更貼近原文的意境。紀教授進一步討論20世紀以來戲劇語言觀念的變遷。1960年代以前,劇作家仍然相信語言的力量,對白通常用以傳遞角色的思想與情感。然而,荒謬劇場(Theater of the Absurd)興起後,語言的意義開始受到質疑。例如,在Eugène Ionesco的作品中,對白不再僅僅是溝通工具,而是展現語言自身侷限性的手段。到了1990年代,劇作家更進一步運用「後設語言」(Meta-dialogue),使對白既是角色思考的表達,也同時反映語言的運作方式。


在講座的最後,紀教授再次總結翻譯對白的幾項原則,包括:「不隨意改變字的順序」、「盡量保留原文結構」以及「理解對白的多重功能」。他也推薦《我們的語言》一書,以進一步理解語言的現代與後現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