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臺灣人文學研究

研究計畫群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計畫群 navigate_next 相關文獻與資源
計畫成果
梁實秋文學翻譯大師獎講座
2025/04/14

「梁實秋文學翻譯大師講座─賴盈滿與郁保林對談」於四月十四日上午在臺大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舉行。本次講座邀請第37屆梁實秋翻譯大師獎首獎得主賴盈滿、第37屆梁實秋文學翻譯大師獎優選獎郁保林、第35屆梁實秋文學翻譯大師獎優選獎得主陳榮彬等三位翻譯大師進行兩小時的對談。

 

賴盈滿為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師,也是臺大電機系和哲學系的校友,有著新聞業、救生員等特殊的人生經歷,翻譯是人生前期有過陪伴卻未料想過的職涯。談到得獎作品《班雅明傳: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生命與心靈》,賴盈滿表示,這部作品難度極高,可說是一本連德國人都不大容易懂的德國作品,雖被歸類為傳記文學,剛拿到文本時,他卻喜歡透過文字對白、用字遣詞的呈現、說話者所透露的動機,去理解作品的內涵。文本中包含大量書信,需潛入史料中查找。此外,文法也是翻譯前閱讀的重點,例如,原文出現的一個名詞,強調的不只是這個東西的抽象狀態,這個抽象狀態也會因作者本身哲學思想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設定。至於版本的觀摩,賴盈滿沒有明確參考版本,缺甚麼就去補。若是特殊風格作家的作品,他會在譯完以後,請專門研究那學派作家的學者先讀,以確保自己處理細緻語言的功夫是足夠的。

 

郁保林為臺大外文系校友,憶想到大學期間所受的文學薰陶與訓練,可說是一段極其重要的養成經歷。大學畢業後前往法國繼續深造,讓他在早期的譯作多以法語為主。關於得獎作品《來世》,郁保林分享兩大翻譯的重點,一是文化詞彙,這本作品裡包含大量的文化辭,為了翻譯得精準到位,他在翻譯過程中甚至打電話到清真寺詢問儀式的細節,連同地名、人名、機構名、出版物名、技術詞彙等須按領域分,另做成詞彙表。二則為做地圖的堅持。這部作品充斥著非洲異國情調的地名,為不妨礙讀者的理解,製作具體可見的地圖方能保留原文地名的情感強度,不致愧對讀者。至於聽眾好奇的AI與文化翻譯的議題,郁保林分享道,AI還無法掌握細膩情感和語言層次,AI譯後編輯極為費時。不過譯者要期許自己能夠進行人機合作,例如,當翻譯長句時,可以請AI形成獨立的四五句,譯者自行添加中文連接詞,以凸顯句間的邏輯。

 

兩位譯者都不是在生涯早期就篤定會走上翻譯的路,不過都在求學歷程中累積翻譯所需的能力,在機緣下意外造就翻譯大師的養成,並且在新時代科技的發展下學著適應並調整。在前輩們的談話中,台下的晚輩們領受著珍貴的啟發,也許正為新時代展開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