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臺灣人文學研究

研究計畫群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計畫群 navigate_next 相關文獻與資源
計畫成果
結合閱讀策略之教材設計工作坊
2024/12/19

講者:美國印大安納大學東亞系 陳雅芬先生

人: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劉德馨先生

間:2024126日(五)上午1400分~1700

點: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二樓會議室

位: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員:盧敬軒

參與人數:50人

 

學程本次有幸邀請陳雅芬老師主持閱讀策略工作坊,整場活動緊扣如何提升中文學習者的閱讀素養,內容豐富且實用,不僅讓同學們對漢語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引發了大家對教學創新的思考。

 

陳老師首先介紹「STARTALK(星談)」以及領航項目大致的現況,說明這都是美國國防部為了培養優級語言水準的中文學習者而設置的計劃。項目中廣納各種專業領域的人才,派遣他們到純中文環境的國家留學,近年由臺灣的政治大學主導,期許學習者能將優級語言結合職業生涯;教師也須不斷創新語言教學法,且重視在職進修。陳老師表示,希望在場同學於本次工作坊中積極互動,拋磚引玉、腦力激盪,提供彼此不同的教學觀點。過程中多名同學踴躍發言,陳老師非常滿意大家樂於集思廣益的表現。

 

陳老師首先以成功的母語初級閱讀者(指學齡兒童)為例,設想他們理應掌握基本的識字技能,如部首、部件、筆劃、筆順等,並運用略讀等閱讀策略,逐步提升從漢字素養、詞彙素養到句法意識的能力。這種由下往上的階梯式學習方法讓同學能意識到閱讀教學應該是有層次、有目標的,才能有效帶領學生進步,就像自己從小摸索中文的模式一樣。

 

陳老師接著介紹了逆向設計的概念,強調設計課程時應從學習目標出發,讓學生透過任務產出展現學習成果。她引入了世界語言學習標準的「5C」框架,要求設計教案時要涵蓋溝通、文化、連結、比較與社群五大面向,表示課程設計不應僅限於語言學習本身,而是要將其與學生的生活、文化背景甚至職業發展結合起來。

 

陳老師也為稍後的「手寫漢字教學與否」鋪陳,提到學習的最高境界是達到「自動化處理」,即學生能在不需刻意努力的情況下快速處理訊息。要進入這一階段,需要透過頻繁接觸,從受控的過程逐漸過渡到自動化。閱讀的流利度是其中一個關鍵目標,能夠幫助學生流暢地理解文本,並建立更強的語言能力。所以在教學媒介方面,陳老師帶領我們探討了手寫漢字和電寫漢字的優劣,同學們一一舉手回答陳老師的提問,提出各自認為的優缺點:

手寫漢字強調動覺反饋和肌肉記憶,有助於漢字識別和自動化處理能力,而電寫則在速度和效率上佔據優勢,並能輕鬆透過聯想字進行大量接觸語塊。然而,電寫容易讓學生忽視漢字的深層結構,只注重字型,若真的要成為優級使用者,手寫應是不可忽視的過程。有外籍學生分享,他學漢字的動力來源於對漢字結構與文化的興趣,而手寫漢字能讓他更深刻地體會文字之美。然而,本地同學也指出手寫效率低下,對於日常應用來說不如電寫來得實用。這些觀點引發了大家的辯論,也藉此提供各位思考「在現代漢語教學中,如何找到手寫與電寫的平衡點」的機會。

 

工作坊的後半部分,老師展示了一份設計精緻的分天教材,結合精讀與泛讀的材料,圍繞「中美飲食文化比較」設計活動。老師以部落格文章〈每週必打卡的早餐店〉為實際用例,不僅示範如何挑出適合學生認識的部首和字詞,也提到教師們該如何擬定Can-do StatementPre-reading Activities,在正式進入主題前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整個活動層次分明,學生能在互動中提高語言能力,最後完成實際應用任務,例如到一間朋友推薦的餐廳打卡,並撰寫餐廳評價或發布動態到社群媒體,將所學直接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工作坊到了最後一個小時,陳老師將在做同學分組,要大家試著參與教案設計的環節。同學三到五人一組,根據老師提供的兩篇泛讀材料〈胡椒廚房〉、〈好吃的麵館好吃不好吃〉進行教學設計。大家在陳老師提供的雲端檔案上編輯,教案模板大致分為閱讀前活動、閱讀理解、閱讀技能訓練和閱讀後活動四個部分。同學們交頭接耳,討論非常熱烈,陳老師也會下場巡視各個小組的進度,並且適時提供意見。下課前,各組派代表起立發表討論成果,每個組別都注意到了不同細節,並針對該細節展現了各自的創意,例如有同學覺得流行用語(或非規範性語法)有挑出練習的必要,避免學生誤用於生活當中。

 

陳雅芬老師個性活潑,同學們也有呼有應,十分配合,三個小時的工作坊一下就過了。這次陳老師準備的內容豐富、實用性高,同學不僅學習到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方法,也能藉此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式。無論是逆向設計的理論、手寫與電寫的辯證,還是實作環節的啟發,都讓同學體會到華語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無垠無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