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臺灣人文學研究

研究計畫群
首頁 navigate_next 研究計畫群 navigate_next 相關文獻與資源
計畫成果
「打造你的科學翻譯腦」講座暨工作坊
2024/10/20

「打造你的科學翻譯腦」講座暨工作坊

基本概念:2024年10月14日(一)9:10-11:10

實作演練:10月29日(二)10:20-12:10

參與人數:52人

 

「打造你的科學翻譯腦」講座暨工作坊,邀請到文學與科普譯者潘信宇老師來為大家講授。潘信宇老師又名賴盈滿,從事文學翻譯時的筆名是穆卓芸,法文翻譯則是夏維農,本場講座則邀請學生們稱呼他為兔子。正如不同名稱中所對應的相異身分及思維,老師首先藉由一系列翻譯問題、反思等,鼓勵大家面對問題時嘗試轉換腦袋,幫助自己用更有效率且合適的方式來理解、予以回應。像是在講座過程中,老師邀請大家站起來做一套動作:數著八拍,右手八拍都打著大腿,左手只在單數拍打大腿,而右腳則是八拍都要各踏一次地,如此練習一分鐘。在實際練習中,便有同學領悟到毋須將動作分成三部分、個別來學習,可以直接以單數拍與雙數拍分別要做何種動作,更快速幫助自己掌握。

 

其後老師藉由一些例子,申明話語中的「言外之意」正是翻譯的關鍵,如何考量讀者、聲腔、語境等,讓自己訓練成有能力來理解那些言外、無法看見的事物,這也是人類之所以難以被電腦、AI取代之處。因為意在言外,所以譯在言外。也因此,翻譯並非單純一對一式的詞語轉換,而是考量個別語言本身的內在邏輯,進行一系列的拆解、重組與逼近。進一步,談到「科學翻譯」時,老師分享不只是將科學文本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更是要「譯成科學文本」。換言之,需要像科學讀者一樣地讀,並像科學作者一樣地寫出來。理解並分析來源語的科學文本,掌握語意、拆解、轉換詞句,藉以產生目標語的科學文本,並能正確、精準、簡明地表述出來,讓不同讀者皆能從中看見同一幅科學框架下所呈現的世界。老師也不時提醒大家,這僅是老師自己的理解方式,往後若有興趣從事任何翻譯,首要之務便是先確立好自己翻譯時的核心思維,打造出自己的翻譯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