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課程特色與内容
《漢語多樣性及翻譯》這門課程的架構依據語言學的基礎領域進行設計 ,從漢語的語音、語彙、書寫系統、語法與語用等面向切入,探討不同國家和族群對漢語這門語言的使用習慣以及相關文化的差異。老師表示自己當初在規劃課程内容時,注意到選課學生大多非外文系的學生,且來自各式各樣的領域(如法律系、電機系、化學系……),因此在授課内容上也只介紹了語言學相關最入門、最淺顯易懂的部分,讓同學們上課除了能更好地吸收相關資訊,也更能有參與感。
課程第一天,老師先對課程的架構進行初步說明,並簡單介紹了漢語在不同國家的相關歷史和文化,解釋了為何明明同處在亞洲地區,各個使用漢語的國家在語言的使用上還是有如此顯著的差異。由於老師也是使用漢語上課,許多同學很快就發現老師說話的方式與台灣人的語用習慣十分不一樣,也因此得以面對面觀察課堂上提到的這些差異。另一方面,老師也表示自己很開心能有與台灣的同學們互相學習的機會,因為她也在課堂上得以親身體驗到語言文化上的差異。課程中,老師時常會請同學們試著思考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會說出什麽樣的話,而老師也會告訴同學們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說出什麽。這樣的課堂對於師生雙方而言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也讓這門課想傳達的學識更好地表現出來。
2. 上課內容
在接下來幾天的課程中,同學們除了學到基礎的語言學知識,也會進行小組討論,思考教材上的研究理論是不是還適用於現代人的語用習慣。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也可以很輕易地發現語言中不容易變化,以及會隨著時間頻繁改變的部分。除此之外,老師也會趁同學彼此交流時,透過提問與補充,帶動各組的討論。
3. 學習成果與評估
本次課程包含三個報告:一份課堂小報告,一份小組期末報告以及一份個人期末報告。其中只有小組期末報告需要上臺進行十五分鐘的發表,並包括Q&A時間。在報告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於課程的重視。報告的主題五花八門,同學們運用了課堂學到的觀念,對漢語的語用以及翻譯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也很多樣,包括問卷、訪談、大資料分析等。
Q&A時,除了老師的提問,其他同學也很活躍地發問,由此可以看出這堂課想要激起學生對於語言學和翻譯的興趣的目的也達成了。
有同學針對希臘神話中天神的名稱翻譯進行語音上的探討,並比較中國與台灣兩地對於人名的翻譯的不同 。也有同學針對台灣路名的演變進行比較,從歷史的角度切入,探討不同地區的漢語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而最受同學們歡迎的主題莫過於台灣中文與中國普通話的比較。探討的主題包括流行語、網路用語、語義比較等。由此可見這門課不只是帶給學生們語言學上的知識,也讓同學們意識到語言的研究不只是針對生活中資訊的傳達,也是綜合了歷史與人文因素的學問。
4. 教學效果評估
許多同學一開始都會擔心會不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速度,畢竟涉及的語言學領域十分多樣,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也是十分專業的領域。然而老師透過淺顯易懂的教學方式,告訴大家語言的分析其實不需要想得太複雜,而是要親身去體會就好 ,沒有什麽絕對的是非對錯 。這讓大家在課堂上越來越勇於舉手發問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而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也發現許多本來自己認為是絕對的事情,如什麽字詞會用在什麽地方,對於其他人而言就不一定是那麽一回事。這樣的討論也更能激起大家對於語言的重視,明白所有現代人會講出來的話都是有其歷史、社會上的脈絡,而講出這些話會帶來的影響也不一定是一時的。